學習鑒別版本
學好版本目錄對整理古籍者來說是主要的,但同時也應(yīng)學一點鑒別版本的本領(lǐng),這是版本學的另一個組成部分。之所以有這樣的要求,是考慮到:(1)大部分舊本書的刊印年代以至地點,雖然已由前人作了鑒定,有些舊抄本、稿本、批校本也作了鑒定,但還有相當數(shù)量的沒有經(jīng)過鑒定。而且,宋元舊本新發(fā)現(xiàn)的固已不會很多,明本尤其清本尚有相當數(shù)量在不斷發(fā)現(xiàn)中。這就要求整理者自己能夠具備一定的鑒別能力。(2)前人作過鑒定的雖然大部分可以信據(jù),但還有一些是不足信據(jù)的,前面講版本目錄時已列舉了若干例子。這些例子告訴我們,有時要憑自己的眼光,對前人已鑒定過的本子,重新審查,不能盲目信從。(3)簡目、題跋、藏書志、綜合版本目錄對所著錄的書都未附有照片。其中有些書收藏地點沒有更動,如《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著錄的書就在北京圖書館,到館里去查閱時只需一對書目就知道是什么本子。但有很多已經(jīng)著錄、鑒定過的善本書,其收藏地點早已轉(zhuǎn)移了,就無法對照。何況還有很多書和前人著錄的只是同一副板子所印刷,并非一物,收藏印記之類都不同,如不懂得鑒別,又如何能知道這和已經(jīng)著錄的是同一個本子。因此,學點鑒別版本的本領(lǐng),對整理古籍者并非浪費時力。
要學鑒別版本的本領(lǐng),當然也得接受前人的成果,能結(jié)合看原書,如到收藏善本書多且已經(jīng)過鑒定作了著錄的地方去,邊看原書邊對照著錄來學習、熟悉。直接對看原書有困難,則可以看照片。前人把每種舊本書選印一、二頁,很早用木板覆刻印刷,叫“留真譜”;后來用石印或珂版(即玻璃版)、銅版等印出來,通稱之為“書影”或“圖錄”。較重要的有《鐵琴銅劍樓書影》,影印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本;《盋山書影》,前南京國學圖書館影印原丁氏善本書室藏本;《靜嘉堂善本書影》,日本靜嘉堂文庫影印原陸氏皕宋樓藏本;《嘉業(yè)堂善本書影》,影印劉氏嘉業(yè)堂藏本;《涉園所見宋板書影》,陶湘影印楊氏海源閣、李氏木犀軒、傅氏藏園等藏本。以上都以宋元本為主,靜嘉堂全用珂版印,精美,涉園參用珂版、石印,和鐵琴銅劍樓的石印都清晰可觀,盋山、嘉業(yè)堂的石印就模糊不耐看。至于明本書影,只有潘承弼、顧廷龍合編的《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用銅版縮小影印。解放后,北京圖書館編印了八大冊《中國版刻圖錄》,包括宋金元明清刻本、活字本、套印本、插圖本,用珂版原大印,鑒定多本專家趙萬里之手,自更后來居上。前幾年,上海圖書館也影印了一冊《善本書影》,除宋元明本外,還收了若干的抄本、稿本、批校本,雖然印工較差,但對鑒別抄本、稿本、批校本仍很有用處 。不過,這類書影再好也有個缺點,即原本的紙張、墨色無從表達出來。因此過去有人專門收集殘宋元本的零頁,匯成專冊,解放初蘇州舊書店文學山房也用殘明本的零頁匯成《明代版刻集錦》多部出售。但如今殘明本也已成為希有之品,遑論宋元,這么做顯然已不復可能。近幾十年來影印了大量古籍,有些是用不易見到的舊本影印的,而且不像書影只影印一、二頁而是影印全書,多翻翻對熟悉版本的面貌也很有好處。
多看原書以及影印本、書影為什么能夠培養(yǎng)鑒別版本的能力呢?這是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其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版本也不例外。各個時期雕版以及活字版書寫刊刻的字體連帶版式之類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印書所用的紙張在各個時期也有變化,甚至抄本書的字體也隨各個時期書法的變化而變化。同時,我國領(lǐng)土廣闊,文化、刻書不止一個,各個地區(qū)的寫工、刻工也各有其不同的傳統(tǒng)。再則有的書是官刻,有的書是家刻、坊刻,刻書的目的和花在刻書上的財力、物力各不相同,也易于形成各自的特色??吹枚嗔?,自覺不自覺地在心目中掌握了各個時期、各個地區(qū)以至官刻、家刻、坊刻的特點規(guī)律,隨便見到一部書,不用翻檢刻書序跋就能講出是什么時代以至什么地區(qū)的刻本,是官刻、家刻抑坊刻了。過去藏書家有所謂“望氣而定”者,實際上就是指這種自覺不自覺地掌握了特點規(guī)律的鑒別方法,并非唯心主義想當然,而是唯物主義符合科學道理的。
當然,這些特點規(guī)律都靠自己去摸索掌握,未免太費時日。由鑒別版本的內(nèi)行專家把它總結(jié)出來,使后學者學習起來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上?,這種總結(jié)規(guī)律的專書一向十分缺乏。孫毓修的《中國雕板源流考》只是抄撮有關(guān)版刻沿革的文獻,葉德輝的《書林清話》除講沿革外,只是記點藏書掌故,都沒有涉及各個時期、地點以及公私刻本的特點規(guī)律。趙萬里的《中國印本書籍發(fā)展史》(發(fā)表在《文物參考資料》1952年第4期,同時又稍加改動作為同年文化部文管局的《中國印本書籍展覽目錄》的說明)和以北京圖書館名義寫的《中國版刻圖錄》的序言,當然比前人科學得多了,但仍把注意力放在宋,元已差一點,明本、清本就講得更少了。這可能和明清本存世者為數(shù)太多、不易理出頭緒有關(guān)。而且清本的版心、款式也不像明本以至宋元本那么有規(guī)律可尋,講清楚實在不容易(《中國版刻圖錄》所收的書影也以宋元本、活字本等精美、完備,明本就差,清本更差,有的清本是以稀見入選,有的又照顧一點代表性,但代表得又不很全面,這種不成章法之處,當和對明清本特點規(guī)律之欠研究有關(guān))。至于各類版本的特點規(guī)律,則不僅明清,即使宋本,趙氏也沒有用文字寫清楚。此外還有人寫過一些講版本的小冊子,則更多抄襲《書林清話》等書,改換頭面以塞責,其實自己對所說的東西都未必真懂得??戳诉@類小冊子誠可謂徒亂人意,對學習鑒別版本全無裨益 。
上一條:善本的兩種涵義 | 下一條:線裝書的函套與夾板 |